馬特市Matters創辦理念。首創的加密貨幣內容平台
以前的媒體是特許產業,所以很賺錢,因此可以用賺錢的版面去養不賺錢的版面,讓好的內容有存活的機會;但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,每個人都有言論發表的自由權,網路平台也越來越發達,導致許多廣告的營收都被瓜分出去。
但廣告又是大多數媒體存活的方式,嚴肅的內容註定無法討好讀者,只有寫人們愛看的內容,才會吸引到流量,有了流量廣告商就會進駐,有了廣告商進駐就會有錢,有錢也就存活下來了!久而久之,就演變成如今的狀況——人們想看的內容存活下來了,好的內容消失了。因此,「如何讓好的內容存活下來?」以及「什麼是好的內容?」這兩個問題就必須要解決!
為了能解決這些問題,過去三年來一直是端傳媒總編輯的資深媒體人——張潔平,離開了一手打造的優質媒體,與技術夥伴共同創辦了 Matters(又稱馬特市),希望能藉由這個平台來達成並解決問題,這也是華文圈中,第一個以加密貨幣技術所創造的內容平台,以下讓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馬特市吧!
Matters的歷程
Matters 是利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的,意思就是說,議題的方向並不是由一小群人(如公司高層、總編輯等)來決定,而是由整個社群自己來討論議題的設定方向,那麼最初所形成的這一群人,就會雕塑出基本的馬特市風格,因此,至於要將 Matters 帶向一個什麼樣的地方,就跟起始的這群人很重要了。
我們知道傳統的媒體採行的是廣告模式:多人看的,就是好的;臉書採行的是社群模式:朋友推薦的,就是好的。至於 Matters選擇要採行的模式是:被很多知識信用高的人肯定,就是好的。
因此,初期的 Matters,找來了一至兩百位華文領域意見領袖,組成社群的初始成員,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要為這個社區,定義出一個最初的基本格調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後,Matters 漸漸有了一個社區的雛形,並在2019年3月開放給大眾以註冊方式申請加入,一開始發表文章還需透過會員推薦才能進行,直到同年6月才解除了這項規定,可以自由的發表文章。(延伸閱讀 → 如何成為馬特市民?完整註冊&錢包設定教學)
現在的 Matters,可以看到各種政治、時事、文學、哲學、辯論等嚴肅話題充斥版面,各個高談闊論著兩岸關係、香港抗爭、台灣總統大選等敏感議題。後來有了更多的新血加入後,才漸漸出現沒那麼嚴肅的話題,如生活雜記、隨筆日記、體驗分享等這些貼近個人生活的文章,這些較為平易近人的文章類型,無疑是為馬特市注入了一股活水,吸引更多來自各個領域的人進駐,也因此增加了社區議題的多元性。
除了發表文章作分享,馬特市民也會發起一些線上活動,或是共同創建如馬特市集、馬特市工作徵才等商品服務。現在的馬特市已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發表文章的平台了,而是儼然成為一個自治社區,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稱 Matters 為「馬特社區」。
Matters 的評價與回報機制
為了解決前面所提到的兩項問題——「如何讓好的內容存活下來?」和「什麼是好內容?」完善的評價機制和回報機制是必要的,創辦人希望能藉由 Matters 這個平台,來達成所期望的目標。
評價機制
Matters 的評價機制是透過演算法來進行的,且會隨著馬特市的發展現況一直做調整。
看到好文章可以幫作者拍手,表示給予他的作品讚賞,馬特市會根據每篇文章的讚賞,來決定什麼文章出現在前面,但這個拍手的數量並不是評判內容的唯一標準,因為 Matters 並不認為越多人喜歡看的,就代表越好的內容。
每一位用戶會依據平台的貢獻程度而擁有不同的權重比,像擁有比較高知識信用的用戶就會被予以加權,這個知識信用度則是會因為持續創作出好的內容而增加,因此,每位用戶所給予的讚賞,對評價的影響力也就不同了!
評價機制
Matters 希望不要依賴金主,也不要依賴廣告商,因為這會影響到評價機制,進而導致平台又變成越多人看就是越好內容的窘境,所以勢必要另外找到存活下去的方式,唯一可能的就是用戶付費。
目前 Matters 有一般市民和讚賞公民這兩種身分,前者是免費註冊;後者是以月付最低5美元支持作者的方式,成為 Matters 的一員,這些費用會以平台發行的加密貨幣,全數給予所支持的作者,提供作者們持續創作的動力。(延伸閱讀 → 一般市民VS讚賞公民。成為讚賞公民的好處)
除了每月贊助支持外,文章創作和文章所獲得的拍手數,也會依據演算法獲得該平台的加密貨幣。這些加密貨幣可以拿去換成台幣,或是進行投資,只要源源不斷有人進入這個平台,平台所發行的加密貨幣就會不斷升值,對作者、讀者和用戶們都是有好處的! (延伸閱讀 → 為什麼Matters拍手按讚可以變成錢?其他平台卻做不到?)
Matters 的問題
兩極化發展
創辦人張潔平分析過,只要不是中心化的編輯團隊,就很容易出現兩極化的情況,因為創作者會想要去討好讀者,雖然中心化可以呈現較高品質的內容,但卻也會讓許多聲音無法出現在媒體上,展現的其實就是現在社會的常態。Matters 選擇的去中心化方式,也許就會出現內容過於兩極化的問題,張潔平說:「那就再找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吧!」
她希望 Matters 可以打造成一個以開放、有效率的方式,容納所有意見並且最後形成共識的內容平台,也許以後我們都能從這個社群的共識裡面學到一些新的東西,甚至這些新出來的東西,還可以推動內容產業向前走呢!
同溫層效應
同溫層效應會出現,除了演算法的關係,最主要還是實名制的關係,人們首先會先關注是誰發的文,才會去看發文的內容,這種「以人為中心」所形成的話題,會放大人的感官、情緒,所以可以很輕易地透過人際關係打造出同溫層。
但 Matters 是以話題為中心的內容平台,你首先會看到話題是什麼,才會看到是誰發的文,而要參與這樣的平台,首先也得對話題有辨識能力才行。張潔平表示,這在商業上比較不吸引人,因為人對於其他人或是自己,永遠都比對於任何話題更感興趣,這就是人性!但也因為這樣,Matters 這種論壇式的平台,就比較不會出現同溫層效應。這在商業的立場上會比較弱勢,所以就需要更有效的回報機制來補強。
(文章內容參考自The Media Group 張潔平訪談)
以上是關於 Matters 的介紹,雖然現在的 Matters 還未發展成熟,但是我是十分看好這個平台的,大家應該都知道,單純靠寫作是很難養活自己的,除非已經很有名氣就另當別論,有了這樣的平台支持創作者,不只能支持創作者的作品,還能領有讚賞獎金,實現「內容有價」的理念,對創作者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動力來源了!
如果你對創作也有興趣的話,歡迎一起成為馬特市民:)) 建議可以先閱讀我寫的這篇新手必看攻略會比較容易上手唷!